捨棄光環的耶穌基督與追逐光環的法利賽人 、 文士
謙卑與自高的對比
女兒還小時候,每天下校巴後我會問她:「今天在學校怎麼樣?」,她都是回答說:「很好。」然而,每天要出門上學前,她總是帶著不捨的心情向我剖白:「在學校我會很想家。」我問她:「如果你不上學整天在家不是很悶麼?」她說:「在家才不會悶呢!」
家,對一個小孩來說,總是安全快樂的暖窩。即使在學校沒有人欺負小孩子,單單因爲家比學校舒適、溫暖,小孩便不願上學了。
捨棄光環的基督
看著女兒帶著無奈離家,令我想到,神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也曾在十架上忍受與父神暫時分離的痛苦。不過,因為耶穌基督是神,祂的家不單是一塊無罪惡沾污的樂土,更是一個殿,是一處祂接受敬拜尊崇的神聖之地。當祂忍受離開天父的時候,祂不單是在忍受離開一個全然美好的家,更是在忍受離開祂作為神子的榮耀,捨掉祂配受的尊崇!我們作為祂的信徒,還未得見祂將來要彰顯給我們看的榮耀,只知道祂曾被人列為罪犯釘十架。在十架上祂受盡門徒的出賣背棄,敵人的譏笑侮辱。 在十架上的祂,是完全不像神的神!
我們都知道有一些名星,他們在風光的日子已經賺取了足夠的收入叫他們一生不愁溫飽。但當他們的事業從高峰滑落之後,他們失去了昔日的光環,不再有歌迷影迷前呼後擁,這份失落會為他們帶來巨大的精神困擾。誠然,一個人即使肉身安然無恙,心靈還可以承受著極大的折磨。主耶穌在十架上失去了祂神子的尊榮,任憑兵丁把鐵釘釘入祂的身體,任憑人觀看赤裸裸的祂痛苦地死去。一位創天造地的真神,忍受受造物的凌虐,是有一份在肉體以外的真實折磨。雖然這份痛苦不在我們能用理性去完全理解的範圍之內,但主耶穌願意為人去承受這痛苦的事實是絕對值得我們去深思。
追逐光環的法利賽人、文士
如果我們暫時將主的捨棄光榮、道成肉身當作是一齣百老匯音樂劇的話,你有否留意到,這音樂劇有一個很精心挑選的歷史舞台:一個由法利賽人、文士當道的世代。
沒有百老匯劇院的舞台佈置是隨便了是,總是由專人計設以幫助觀眾投入。同樣地,主耶穌傳道期間跟當時猶太人的宗教領袖不時有衝突矛盾,直到祂被釘受死為止,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乃是要起著舞台道具的作用,幫助我們更深體會十架的意義。
到底法利賽人、文士是甚麼人?為什麼天父要把主耶穌放在他們當道的世代?以下是三本符類福音對這些宗教領袖的一些簡短描述,能幫助我們從他們「所愛」的去窺視他們生命的本質:
馬太23:2,6「⋯⋯文士和法利賽人⋯⋯喜愛筵席上的首座,會堂裡的高位⋯⋯」
馬可12:38–39「⋯⋯你們要防備文士,他們⋯⋯又喜愛會堂裡的高位,筵席上的首座⋯⋯」
路加11:43「你們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喜愛會堂裡的首位⋯⋯」
原來,法利賽人、文士非常喜愛世上的光環!光環就是平凡之輩不配有的尊榮,很多人為了追逐人世間的光環而失去了靈性的光環,法利賽人和文士被主耶穌責備也是為此,令人感嘆!
法利賽人和文士是認真讀經、抄經的人,用現代話來形容的話,他們本應是「實力派」的領袖。他們肩負著研讀真理、保存真理並教導真理的重任,功能似現代的神學院。這些人的敬虔,為什麼會消失的呢?
首先,我們須留意,每當主耶穌責備法利賽人和文士的時候,都是責備他們全體,而非點名譴責其中一、兩個帶頭的。由此我們可以曉得,法利賽人和文士的生命失去敬虔是在沒有人帶頭宣講扭曲真理的情況下發生的。
其次,主耶穌沒有把法利賽人和文士墮落的情況跟當時的羅馬政權連上任何關係。我們知道,在中世紀的歐洲,教庭不時淪為政治工具,被不虔不敬的弄權者滲透、擺佈和操控。當教會被外來勢力刻意衝擊的時後,要保存本質不變是非常困難的。然而,法利賽人和文士的墮落跟中世紀教庭墮落的原因毫不相似,因為羅馬政權沒有故意把假教師混進他們當中,主耶穌也沒有把他們的墮落歸咎於羅馬政權。
我們想想,本是「實力派」的領袖,在沒有人帶頭造反、沒有外來勢力的影響下,自己失掉敬虔的本質,這實在是個很叫人極度不安的情景!
主耶穌曾經教導門徒,要小心法利賽人的酵。含酵母的麵團,只要時間過久了,不需要再有甚麼外加的因素,就自自然然會發起來。不幸地,主耶穌時代的宗教領袖,就像麵團發酵一樣,因著生命中的罪性,從內到外一天一天的漸漸變質。變質後的法利賽人和文士,他們的生命是反映人貪戀光環的慾望,而非渴求真理的敬虔。
耶穌基督受死,是在這麼一個背景下成就的。法利賽人、文士「喜愛會堂裏的高位」,與祂甘願降卑的本性有黑與白的對比,為祂的死增加了萬分的諷刺。祂被害受死的一段,是本為卑賤但渴望升高的,去冒犯那本為至高但願意降卑的。我們該把這一切好好思考和反省,避免自己步法利賽人和文士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