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以馬忤斯的路
意想不到的復興
路加福音24章記載了兩個門徒遇上了已復活的耶穌的經歷。
這兩位門徒,本來認定耶穌是他們素來所盼望的救贖主(v.21),但當有幾個婦女清早從墳墓回來,作見證說耶穌的屍體不見了,並且耶穌復活了(v.22),他們沒有欣喜萬分。相反地,他們決定離開耶路撒冷,向一條名叫以馬忤斯的小村出發去了。
我不知道他們離開的時候到底在想什麼,我只能憑常理去猜,如果有人親自作見證說耶穌復活了也不足以把他們留下,那麼他們的去意是堅定的。
聖經沒有記下他倆去以馬忤斯的原因。是急事?還是根本沒事?只有他倆知道。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v.13),他們若一早出發的話還能趕及在日落前到達,所以他們趁早起行了。然而,他們在路上彼此不斷談論著的,不是將要到達的以馬忤斯,而是已經離開了的耶路撒冷。
從來耶穌復活不是一個很好講解的課題。復活是帶有神秘性的,人們往往一方面對神秘的事好奇,一方面也對之抗拒。誰可以接受已死的人復活過來呢?福音書很清楚記載了,連耶穌生前最親密的門徒起初也不能接受。後來接受的人,都是經過一個過程,一個令他們改變的過程,一個叫他們在早上離開耶路撒冷卻在傍晚動身回去的過程!
耶穌願意伴你走一段錯的路
當那兩位門徒向著以馬忤斯前進的時候,耶穌突然出現。他們認不出耶穌,以為他是個同路的陌生人而已。這樣子,耶穌一直與他們同行,走了一整天,到達他們要去的小村時太陽已經平西了。在那一整天裏,耶穌是如何陪伴這兩個門徒呢?
用口 — 耶穌先向兩人提出關切的問題:「你們走路彼此談論的是什麼事呢?」(v. 17)。這提問的背後,是神給機會兩人自己講出他們的憂慮和困擾,如果你懂得教育學或心理學的話,便知道這對於人的覺醒與心理治癒是非常重要的。
用真理 — 耶穌為了幫助他們,從摩西到先知書,凡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v.27)。 祂尤其強調到,祂的受死與復活,是應當的(v. 26),換句話說,在人來看耶路撒冷所發生的事是混亂、失敗、羞辱,但在神來看一切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意義的。
用腳 — 在講解真理的同時,耶穌其實一直陪著他們向以馬忤斯進發。祂一直沒有阻止他們前進,亦沒有說過他們繼續向前行是浪費人生。他們向以馬忤斯走了多少步,祂自己也走了多少步。
你有否曾歷過,神伴你走一段錯的路?一段你根本不該走的路?在聖經中,你有找到多少次,神容許人犯錯然後還繼續與人同行,直到他們回轉?
曾經我試過在山上迷路,那不是普通的山,是法國境內阿爾卑斯山山脈。我手上有一張簡單的地圖,一直用著它,直到走到一個二分路口便認不出那條路是對的。為了安全我決定向一位法國人問路,誰想到,那人竟然點了錯路!我走到一半已經知道不對頭了,卻因為將近日落不能折返,必須向前把錯路走完。其間我只能禱告,最後神不單保守我沒有受傷,並且在日落前到達目的地。
那一次迷路讓我發現,走錯路的錯,跟一般道德的錯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蓄意謀財害命,那是在意圖上已經出了錯,然後你再一步一步把錯事做出來。但錯路往往是錯判的後果,乃是起初以為是對的卻在最後發現是錯的。而我相信,世上再聰明的人都有錯判的時候!找山路如是,在人生種種難處中找出路更是。
耶穌跟那兩個去以馬忤斯的門徒說:「無知的人哪⋯⋯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v. 25)耶穌能用一句話就把人生命的問題點出來,但祂卻沒有用輕視、蔑視的方式對待人,甚至陪伴人走一整天的錯路。 耶穌在人的無知中親自與人同行,不以為恥,這份對人的接納和憐惜足夠為我們的靈性帶來復興。
最後,那兩個門徒在耶穌擘餅的時候認出了祂,祂卻突然消失了。這突然的消失是否又會叫他們的信心動搖?或叫他們更加迷茫?非也。聖經說,他們立時起身,回耶路撒冷去。當時明明太陽已落下,他們卻甚麼也不管,並沒有等到天亮,就在黑暗中調整了人生的路向。
耶穌是否已經在你身邊?
如果你今天正處身迷茫、憂鬱、痛苦的光景中,我相信耶穌也會以某些方式走進你的人生,來陪伴你、安慰你、指引你。在以馬忤斯的故事中,那兩個門徒到最後眼睛明亮了,就認出了耶穌。以下有一些觀察,也許能幫助你,在你的處境中認出神的同在與作為來。
1 — 主透過陌生人來說話
陌生人是在我們的親人和朋友圈子以外的人,他們的想法、觀點我們並不熟悉。往往,陌生人最能沖擊我們的思維,為我們的生命注入缺少了的元素。
在以馬忤斯的故事中,主角有兩位門徒,他們在面對耶穌被釘的失望中彼此作伴,這是一種福氣。然而,這份友誼沒有催生出一種有深度的靈性覺醒,反之,他們決定一同離開耶路撒冷去。世事往往如是,因為有伴我們更是往錯的方向走去。或許,在人生的低谷中,我們不妨環顧一下四周,是否有一些人,他們算不上是我們的朋友,但神一直把他們放在我們身邊;而他們說的話,講的道理,雖不太合我們的口味,但實在是我們最需要聽的呢?
2 — 主會幫助你理解過去
對不信的人來說,歷史就是人類社會在過去發生過的事。但對我而言,人的歷史就是神的作為。
耶穌在去以馬忤斯的路上,把摩西到先知書裏面凡指著自己的話都講解了。我們要知道,兩約之間有四百年的沉默時期,對耶穌時代的人來說,先知書中最後一卷寫成的書都有四百年的歷史了!耶穌把發生在以色列人身上的陳年舊事翻出來,向人們說明,原來我們的過去,那怕是老遠的過去,都是為著今天來預備的。過去與將來,原來是有脈絡相通相連的。而那些脈絡,是要在神的幫助下找出來,認出來的。
對猶太人來說,在耶穌風光的日子接受祂是彌賽亞不難,但在祂釘死的那天,這份認定便難以維持!彌賽亞是以色列的救贖者,要推翻羅馬政權,要讓以色列回復大衛時代的興盛,這是當代人對彌賽亞的理解,亦是當代人理解歷史、理解先知話語的方式。問題是,這種理解含有太多一廂情願的成份,而一廂情願的想法是最攔阻我們看清舊事的脈絡!耶穌把摩西到先知書裏面凡指著自己的話都講解,就是要幫助人認清事實的原本。
那麼,我們又有沒有對我們自己的過去,有一些一廂情願的理解?這些理解,是否導致我們對將來有不設實際的幻想,繼而帶來無窮無盡的失落、掙扎?
把握時機,果斷回轉
當耶穌和那兩個門徒走近村子的時候,聖經說:「耶穌好像還要往前行,他們卻強留祂」(v.29)
耶穌為什麼好像要繼續前行?難道耶穌還有很多公事要辦,有很多人客人要見?我想不是。我們必須曉得,人生既是有限的,我們能夠回轉的機會亦是有限的。耶穌已經以復活之身陪伴了他們一整天,而他們的目的地已經到達了,那麼,分離與否,馬上要作決定了。
如果你感到作決定很難,可以細閱一下以馬忤斯的故事。那兩個主角,花了一整天走路,卻在晚上毅然回頭。在認出耶穌後他們問自己說:「在路上、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嗎?」這話一完,他們就動身回耶路撒冷了。你也可問問自己,你的心有否火熱過?你會讓這火冷下來,還是讓這火化為果斷的回轉?